一、危险废物贮存场所建设标准
危险废物贮存场所的规划建设需遵循安全优先、科学布局原则。场地选址应当满足交通便利性与环境安全性双重需求,优先选择地势较高、排水顺畅的区域,与生产生活区保持50米以上防护距离。建筑主体应采用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框架,确保整体结构具备抗风抗震能力。
在基础防渗系统建设方面,需构建多层复合防护体系。地面处理采用"三明治"结构设计:底层为30厘米压实黏土层(渗透系数≤1×10⁻⁷cm/s),中层铺设2毫米厚高密度聚乙烯防渗膜,表层浇筑20厘米C30抗渗混凝土并涂覆3毫米环氧树脂涂层,形成完整防渗屏障。屋面防水采用双层SBS改性沥青卷材,搭接宽度不小于10厘米,檐口设置导水槽连接至雨水收集系统。
针对液体危废贮存需求,须配套建设三级防溢系统。沿墙基设置U型导流沟(内径≥30厘米),地面设置2%坡度导向收集井。收集井容积按最大单容器容积的1.5倍设计,采用玻璃钢材质并内衬防渗膜。出入口设置15厘米高防溢槛,配置可拆卸式挡板,确保突发泄漏时能有效截留污染物。
通风系统按照分区控制原则设计,机械通风换气次数不低于6次/小时,排风口配置活性炭吸附装置。对于易挥发危废存储区,需额外设置防爆型应急排风系统,与气体浓度探测器联动,确保有害气体浓度始终低于安全阈值。
二、危险废物分类贮存管理规范
危废贮存应建立"三维隔离"管理体系,从物理空间、包装容器、信息标识三个维度实施精准管控。按照《国家危险废物名录》分类要求,将化学性质相斥的危废进行物理隔离,采用24厘米厚钢筋混凝土防爆墙分隔存储区,隔墙高度超出堆存物1.2米以上,各分区通道宽度不小于1.5米。
包装容器选择遵循"特性适配"原则:液态危废使用带减压阀的专用储罐,罐体工作压力不低于0.3MPa;粉状危废采用闭口式HDPE容器(壁厚≥6mm);腐蚀性物质须配置双层密封结构的耐酸碱容器。所有容器装载量控制在容积的80%以内,液体类保留20%膨胀空间,封口处加装二次密封装置。
标识系统实施分级管理制度,贮存区域设置60×80cm反光警示牌,标明危废类别代码、主要成分及应急联系电话。容器标签采用耐候型PVC材料,包含危废名称、产生单位、入库日期、危险特性等核心信息,腐蚀性物质标签需外加透明保护膜。
防泄漏系统实行立体防护,每个存储单元配置容积式防漏托盘(容量≥容器容积110%),托盘边缘设置10厘米围堰。对于大型储罐区,应安装渗漏检测报警装置,传感器灵敏度达到1ml/min泄漏量即时响应。
三、运维保障措施
日常管理实行"双人双锁"制度,建立电子化巡检系统,每日检查防渗层完整性、容器密封性、标识清晰度等重点项目。配备专业应急物资箱,内含吸附棉、中和剂、防化护具等装备,储备量满足72小时应急处置需求。
工作人员须接受三级安全教育,熟练掌握危废分类知识、应急处理技能及个人防护要领。每季度开展防泄漏演练,重点检验收集系统有效性、应急响应及时性,演练记录保存期不少于三年。
温控系统根据存储物特性差异化设置,易燃危废区温度控制在30℃以下,配备自动喷淋装置;易结晶物质存储温度维持5℃以上,安装伴热保温设施。所有电气设备均需符合防爆要求,照明系统采用LED防爆灯具。
通过构建标准化的贮存场所、实施精细化的分类管理、建立专业化的运维体系,可有效防控危险废物贮存环节的环境风险。相关单位应根据实际存储物种类和数量,在专业机构指导下进行定制化设计,确保既符合法规要求,又具备良好的可操作性。建议每三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防渗系统检测评估,及时修复老化破损部位,持续提升危废贮存管理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