废弃乳化液处理技术规范
一、处理流程与技术要点
预处理阶段
调节池均质:通过格栅拦截大颗粒杂质(如金属碎屑)并调节水质水量,减少冲击负荷。
初步破乳:投加化学破乳剂(如聚合氯化铝、硫酸铝),破坏乳化液稳定性,实现油水初步分层。
隔油与过滤:采用纸带过滤机去除悬浮物(粒径>5μm),浮油通过隔油池或升降式吸油泵回收。
核心处理技术
气浮法:通入微气泡吸附分散油(粒径10-100μm),搭配刮渣机收集浮渣,油含量可降至50 mg/L以下。
膜分离技术:超滤膜截留乳化油(截留分子量5-10 kDa),反渗透膜去除溶解性污染物,出水油含量≤5 mg/L。
生物处理:针对低浓度有机废水,采用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降解残留COD,需控制pH(6-8)及温度(25-35℃)。
深度处理与资源化
热解法:对高浓度含油污泥进行无氧热解(400-600℃),生成可燃气(甲烷、氢气)及焦炭,减量率>90%。
生物柴油转化:废弃乳化油经酯交换反应生成生物柴油,转化率≥90%。
再生材料利用:分离后的金属渣冶炼回收铁、铜等,塑料包装经清洗后加工为再生颗粒。
二、分场景处理方案
废液类型 推荐技术组合
机械加工乳化液 化学破乳 + 气浮法 + 超滤
高浓度含油废液 热解法 + 焦炭资源化
低浓度VOCs废气 活性炭吸附/UV光解 + 催化燃烧
含重金属乳化液 化学氧化破乳 + 膜分离 + 安全填埋
三、合规管理与排放标准
破乳剂选择:优先使用无金属离子型破乳剂(如聚丙烯酰胺),避免二次污染。
尾气控制:焚烧尾气需满足二噁英≤0.1 ng TEQ/m³,颗粒物≤20 mg/m³。
防渗要求:填埋场采用双层HDPE防渗膜(渗透系数≤1×10⁻¹² cm/s),定期监测地下水。
四、智能化与效率提升
自动化投药:根据在线pH/COD监测数据动态调整破乳剂投加量,减少药剂浪费。
全流程追溯:通过电子标签记录废液来源、成分及处理记录,确保合规性。
通过上述技术组合与智慧化管理,废弃乳化液处理可实现减量率>85%、资源化利用率≥60%,推动工业废水“近零排放”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