含镍废物处理技术规范
一、分阶段处理技术
预处理与破络
pH调节:针对酸性或碱性含镍废液,投加NaOH或HCl调节至中性(pH 6-9),避免镍离子水解沉淀效率降低,同时减少腐蚀性。
破络工艺:采用次氯酸钙或臭氧催化氧化(如SAO3系统)破坏络合镍(如柠檬酸镍、EDTA-Ni),破坏率>99%,释放游离态镍离子。
核心处理工艺
化学沉淀法:
氢氧化物沉淀:投加NaOH调节pH至9.5-11,生成Ni(OH)₂沉淀,镍残留≤0.5 mg/L。
硫化物沉淀:投加硫化钠(Na₂S)生成NiS沉淀(Ksp=3×10⁻¹⁹),适用于低浓度废水(镍浓度<50 mg/L),残留可降至0.1 mg/L以下。
离子交换法:采用螯合树脂(如Tulsimer® CH-90 Na)选择性吸附镍离子,吸附容量≥2.5 mmol/g,处理后镍浓度≤0.02 mg/L,树脂再生废液需二次处理。
膜分离技术:反渗透膜(截留率≥99%)或纳滤膜处理低浓度废水(镍<10 mg/L),出水镍浓度≤0.05 mg/L,浓缩液返回沉淀单元。
臭氧催化氧化:一级SAO3装置耦合混凝沉淀,破解络合镍并氧化有机杂质,镍去除率≥99.5%,出水达国家一级标准(镍≤0.1 mg/L)。
深度处理与安全处置
固化填埋:沉淀污泥经水泥基固化(水泥添加量≥20%),浸出液镍浓度<0.1 mg/L,符合《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》。
资源化回收:氢氧化物沉淀渣经酸溶提纯可回收硫酸镍(NiSO₄·6H₂O),纯度≥98%,用于电镀或电池原料。
二、合规管理要求
许可证制度:处置单位需持有《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》(HW34类),转移过程执行电子联单制度。
排放标准:
废水排放总镍浓度≤0.1 mg/L(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GB 8978-2025)。
固化体填埋场需每月监测防渗层渗透系数(≤1×10⁻¹² cm/s)及地下水镍含量。
三、分场景技术组合
废物类型 推荐技术组合
高浓度络合镍废液 臭氧催化氧化破络 + 硫化物沉淀 + 固化填埋
低浓度游离态镍废水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 + 反渗透膜深度处理
含盐混合型含镍废水 化学沉淀(氢氧化钠) + 蒸发结晶回用
电镀污泥 酸浸提纯 + 电解回收金属镍
通过上述技术集成,含镍废物处理可实现镍去除率>99.9%、资源化率≥75%,满足环境安全与资源循环双重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