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镀废水处理技术规范
一、分质分流与分类处理
废水分类
前处理废水:含油类、悬浮物、酸碱污染物,采用“pH调节+絮凝沉淀+气浮法+接触氧化法”组合工艺。
含铬废水(Cr⁶⁺):通过化学还原法(亚硫酸钠/硫酸亚铁)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,再经碱性沉淀生成Cr(OH)₃。
含氰废水(CN⁻):采用碱性氯化法(次氯酸钠氧化)或臭氧催化氧化,将氰化物分解为CO₂和N₂。
重金属废水(Cu²⁺、Ni²⁺等):通过螯合沉淀法(DTCR药剂)或硫化物沉淀法去除。
二、核心处理工艺
化学处理技术
中和沉淀:调节pH至中性(6-9)后投加絮凝剂(PAC/PAM),去除悬浮物和重金属。
氧化还原:
六价铬处理:酸性条件(pH 2-3)下还原Cr⁶⁺→Cr³⁺,碱性沉淀后Cr³⁺≤0.5 mg/L13。
氰化物处理:二级碱性氯化法(pH≥10)或臭氧催化氧化(pH 3-5),总氰残留≤0.5 mg/L。
螯合沉淀:针对络合态重金属(如镍氰配合物),投加重金属捕集剂(DTCR)生成不溶性螯合盐。
物理化学技术
气浮法:通过微气泡吸附油类和轻质悬浮物,分离效率>90%12。
离子交换:采用螯合树脂(如Tulsimer® CH-90 Na)选择性吸附镍、铜等离子,出水浓度≤0.05 mg/L。
反渗透(RO):处理低浓度废水(重金属<10 mg/L),浓缩液返回沉淀单元,淡水回用率≥75%。
生物处理技术
活性污泥法:降解COD和氨氮,结合自养硝化菌/反硝化菌,氨氮去除率>95%。
生物滤床:处理低浓度含氰废气,HCN去除率>85%。
三、资源化与安全处置
金属回收
含镍/铜污泥经酸浸提纯(H₂SO₄)后电解回收金属,纯度≥98%。
含氰废液通过酸解生成NaCN溶液,回用于电镀生产。
污泥处置
沉淀污泥经水泥固化(水泥添加量≥20%),浸出液重金属浓度达《危险废物填埋标准》。
四、合规管理要求
排放标准
总铬≤0.1 mg/L、总镍≤0.1 mg/L、总氰≤0.5 mg/L(GB 8978-2025)。
废气中HCN浓度≤1 mg/m³,配备实时监测报警装置(阈值≤10 ppm)。
操作规范
含氰/铬废水须分质收集,禁止混合处理;离子交换树脂再生废液按HW34类危废管理。
五、分场景技术组合
废水类型 推荐技术组合
前处理废水 pH调节 + 气浮法 + 接触氧化法
高浓度含铬废水 硫酸亚铁还原 + 碱性沉淀 + 固化填埋
含氰废水 次氯酸钠二级氧化 + 生物滤床净化
含镍废水 DTCR螯合沉淀 + 离子交换树脂吸附
综合废水 中和沉淀 + RO膜分离 + 中水回用
通过上述技术集成,电镀废水处理可实现重金属去除率>99%、水资源回用率≥60%,满足环境安全与资源循环需求。